那么,究竟生孩子是否天經地義地會促進發(fā)胖呢?
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研究證明,那些生育多胎的母親略有發(fā)胖趨勢,但生1-2個孩子和發(fā)胖之間并沒有什么關系。在我們身邊,那些生了孩子而沒有發(fā)胖的女人,其實為數不少,而那些沒有生孩子而發(fā)胖的女人,同樣并不罕見。
在我所在的教學小組當中,有兩位老師都是生孩子之后體形不變的例子。戴老師已經年近50,兒子上了大學,腰圍還是盈盈一握的63厘米。吳老師生育之后,卻比孕前更瘦,猛看起來和大學生毫無二致。問她為何變得年輕,她揚起纖細而緊實的胳膊說:自己帶孩子啊。三十
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,女人生育之后發(fā)胖,主要是由于從孕期到產后的一段時間當中,飲食能量和體力活動失去平衡的緣故。
懷孕8個多月的準媽媽麗艷告訴我說,她現(xiàn)在的體重已經達到160斤,比孕前胖了50斤,走起路來都像個鴨子了。其實,對于健康女子來說,孕期體重只需要增加二十多斤即可,完全不需要變得這樣胖。胎兒過大,母體過胖,不僅增加母親將來患上各種慢性病的危險,而且會讓未來的寶寶也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危險。
很多新媽媽產前受到全家的過保護,想吃什么吃什么,家務不用做,單位換輕活;產后天天喝雞湯吃豬蹄,有雙方老人幫忙看孩子,還要請個保姆,基本上沒什么體力活動,又不進行體育鍛煉,如此怎能不背上一身肥肉呢?
不過,160斤的準媽媽,體重也并非不可能重新回到110斤。丁老師就是這樣,生育之后體重還有一百四十多斤。但是之后她一直注意控制脂肪,盡量多走路、多做家務,自己帶孩子,體重慢慢地降下去,3年之后,兒子長得健康可愛,而她沒有刻意減肥就回到了孕前的體形。
對準媽媽來說,遵循以下忠告,有助于產后盡快恢復苗條的體形:
——產前多走路,多爬樓,常常做些下蹲動作和收腹動作,加強腹、臀、骨盆肌肉的力量,為自然分娩做準備。
——盡量自己生寶寶,如無特殊必要,不要選擇剖腹產。因為自然分娩不僅有利于寶寶的健康,而且能讓母體盡早恢復活動能力。這樣就能避免產后一個月都躺在床上,造成肌肉萎縮、脂肪堆積的后果。
——如果體重增加較多,月子里不要多吃油膩。
因為身體已經在產前儲備了至少6公斤的脂肪用于哺乳等消耗,不必擔心脂肪不足的問題。乳母更需要的是鈣和B族維生素,加上足夠的蛋白質和鐵。比如說,喝雞湯可以,但不必帶著上面的油。吃牛肉可以,但沒必要選擇肥牛。喝豬蹄湯可以,但沒必要拿豬皮當飯吃。吃雞蛋可以,但沒必要放好多油來炒雞蛋,吃煮蛋蒸蛋即可。
——多吃些粗糧豆類煮的粥,對供應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好處,同時也幫助預防產后很容易發(fā)生的便秘問題。用它來替代一部分精白米精白面主食,還有利于降低體重。
——多吃少油蔬菜。做熟的蔬菜對產婦有益無害,三餐不要光吃魚肉蛋類,多吃些燉煮蔬菜,有利于預防月子里體重過度增長的問題。
——自己哺乳,可以盡快地消耗體內儲備的脂肪,恢復體形。對寶寶來說,這也是母親給他的最大健康饋贈,必將令他受益終生。
——體能恢復之后,盡量自己照顧孩子,以增加體力活動。在家時盡量減少坐著不動的時間。
一定要告訴自己,生育并不是好身材的墳墓。千萬不要用生孩子作為借口來原諒自己的懶惰習氣和錯誤飲食習慣。只要自己努力,做個健康漂亮的媽媽并不難。
最后告訴女士們一個秘密:在幼兒園和小學當中,只要一開家長會,孩子們常常會議論誰的媽媽最漂亮,誰的媽媽最優(yōu)雅。孩子們誰不愿意為媽美麗而驕傲呢?為了自己的健康和孩子的快樂,準媽媽們和媽媽們,大家都努力吧。
[[編輯推薦:人為什么容易長胖]]
[[編輯推薦:女生下半身肥胖原因]]
[[編輯推薦:讓你發(fā)胖的6大生活習慣]]
減肥,是女人們一生的必修課。每個女人都想擁有嬌好的身材,但減肥并非一朝一夕的事,要想成功減肥,需要找對方法持之以恒。[[了解更多減肥方法請進入:減肥頻道]]
三聯(lián)小編通過三個方面對金銀花的副作用進行分析,希望經常食用金銀花的朋友
香蕉和芭蕉的區(qū)別已經逐步被人們了解,香蕉是人們喜愛的水果,營養(yǎng)價值高而
如何讓老百姓看病少排隊,檢查少跑路,急救更高效,住院更省心?近日,安徽
在容易上火的夏天,不能少的一定是涼茶等具有下火作用的飲食。然而,除了涼
國家醫(yī)保局會同財政部日前印發(fā)《關于做好2019年城鄉(xiāng)居民基本醫(yī)療保障工作的
如何讓老百姓看病少排隊,檢查少跑路,急救更高效,住院更省心?近日,安徽
刮痧作為中醫(yī)的一種特色療法,對一些疾病的治療效果顯著。然而并不是每一個
五年磨礪,一朝亮劍!近日,國家食品藥品監(jiān)管總局發(fā)布《中國藥典》(2015年版
一般而言,實施藥品價格干預的主體是廣義的衛(wèi)生行政部門或社會保障部門。充
研究人員為尋找中國漢族人群主要開角型青光眼致病基因,采用全基因組關聯(lián)分
本站所有建議僅供用戶參考,不可代替專業(yè)醫(yī)師診斷、不可代替醫(yī)師處方,請謹慎參閱,本站不承擔由此引起的相關責任。
Copyright © 2017 m.inbucxw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7019435號-9